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
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
>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>> 瑶医导医网 >> 瑶医特色 >> 正文

瑶医对病症的认识

来源: 作者: 日期:2010/10/20 11:40

摘要: 痧症一年四季均可发生,以夏秋季节为多见。

  远在汉代,瑶族先民已经认识了瘴症,并积极寻找防治方法,如服食薏苡仁、咀嚼槟榔、悬挂菖蒲、针刺治疗、居住干栏建筑等。宋代周去非《岭南代答》中有针刺治瘴的记载:“南人热瘴发一、二日,以针刺其上下唇,其法卷唇之里,刺其正中,以手捻其唇血,又以楮叶擦舌。又令人并足而立,刺两足后腕横纹中青脉、血出如注,乃以青蒿和水服之,应手而愈。”瘴症的分类,可按发病季节分为青草瘴、黄梅瘴、新禾瘴、黄茅瘴。按症状及性质分为冷瘴、 热瘴、哑瘴等。依植物命名的桂花瘴、菊花瘴,依动物命名的有蚺蛇瘴、孔雀瘴、蚯蚓瘴、鸭虫瘴、黄蜂瘴等,还有瘴田、蒙沙、水瘴等。这些分类命名综合概括了瘴症的病因、病理及病势的演化,反映了瑶族对瘴症的认识水平。

  瘴之本义可能是机体功能或实质出现障碍或病变,后衍伸为热性病,最后专指发生于岭南地区的热性传染病

  “瘴”的最早含义,是发生障碍的意思。《孙真人海上良方》记载:“治内瘴”,即指的是障碍病。《疮疡经验全书?卷一》:“此哑瘴者……”,又叫哑喉风、哑瘴喉症、哑瘴喉风、哑瘴风等,是指因肺胃蕴热,风痰挟火上攻咽膈所致咽喉肿痛,牙关紧急,口不能言,唇青面紫的病症。《普济方?卷二八七》:“瘴疽,一名蛇瘴”,即瘴疮,又名烂疮,是指小儿因风热毒邪侵入皮肤所致实生如火烧汤烫,作疱而起,继之破溃,漂浆流出涎及全身,疼痛难忍的病症。《杂病源流犀烛?卷二四》:“又有锁喉蛇瘴……”是指因毒蛇瘴气袭入所致咽喉肿痛,或颈项肿痛,发热恶寒病症。《圣济总录?卷八四》:“瘴气脚气者……”又名岭南脚气,是指因感受岭南风湿毒气所致脚膝缓弱,渐致麻痹,或疼痛,恶寒发热,头痛心烦,两肋胫微肿,不能饮食,甚则小腹不仁冲心闷蕴郁日久所致生于背部的顽硬青紫肿块,其症初发为黑色,顽痹如木石,五、七日后浮肿,色转为青,如拳击伤之状,伴见寒热如疟,头颤口偏,手足厥逆等病症。

  瘴症还指岭南地区的一类热性病症。由于感受“瘴气(毒)”而引发的疾病,统称为“瘴症(病)”。《医学正传》:“岭南闽广等处曰瘴气,盖指山岚雾露烟瘴湿热恶气而名之也。”瘴气,即瘴症,但瘴症不是单指某一种病症,而是许多病症的总称。如《肘后备急方卷三》:“治久患劳疟瘴等方……”中有“劳疟瘴”一词,是指南方热性病;《诸病源候论?卷十?瘴气候》:“大岭南青草、黄芒瘴,犹如岭北伤寒也。南地暖,故太阴之时,草木不黄落,伏蛰不闭蒸,杂毒因暖而生。故岭南从仲春讫仲夏,行青草瘴,季夏讫孟冬,行黄芒瘴。量其用药体怪,岭南伤寒,但节气多温,冷药小寒于岭北。时用热药,亦减其锱铢,三分去二。但此病外候假令宿患痼热,今得瘴毒,毒得热更烦虽形候正盛,犹在于表,未入肠胃,不妨温而汗之。已入内者,不妨平而下之。假令本有冷。今得温瘴,虽暴壮热烦满,视寒正须温药汗之,汗之不歇,不妨寒药下之”。《太平圣惠方?卷五十二》:“夫山瘴疟,生于岭南带山水之处,其状发而寒热,体作有时,皆因游溪源,中于湿毒气故也,其病重于伤暑之疟矣。”说明瘴症表现不一,病种亦众。

  《康熙字典》:“玉籍:瘴,疫也。广韵:热病。”点明了瘴症是一类烈性传染病。依古代众多医书的论述以及现代医家公认的观点,瘴症是指以恶性疟疾为主的一类烈性传染病,表现为神志昏迷,狂妄多言,或声音哑暗等,病情较一般的疟疾为重,治疗也较为棘手。将瘴症归为疟疾病类:一是根据其发病季节,多在春、夏、秋三季,湿热气候下毒蚊多多;二是瘴发病南方,南方蚊虫之类亦多;三是发病症状多发寒热往来,发作有时;四是治疗大致同于热性疟疾。《岭南卫生方?岭表十说》中有一段论述,颇能从侧面证明这一点。其言:“北人之来岭南,婢仆多病瘴。盖劳役之人,饮食无度,昼多冒暑,夜多寝地;又凡事不能忌慎,故先受其弊。”讲了一般妈仆来到江南后容易患瘴气病的原因是饮食不慎、劳役过度、起居无时等,有一定的道理。盖因白日黑夜里,官宦人多在轿内室内,不受蚊虫之类叮咬;而下人们则在外面,或抬轿担物,或夜露风尖,最容易遭到毒蚊的叮咬,也就易患瘴症(瘴疟)了。

  所以,瘴开始可能只是一般的功能障碍,阴阳失衡之意,最后演变为专指有传染性的湿毒之气的“瘴”之含义,或者说是在岭南乃至南方各少数民族医学中固定为专有热病名词。

  此外,由于人的体质不同,在遭受瘴气邪毒侵袭后,会产生寒热不同的临证表现,或者由于感受的邪毒多少不同,而产生轻重不同的表现,因此说“瘴分寒热”。正如《诸病源候论》所云“候今本有冷,今得瘟瘴,虽暴壮热烦满,视寒正须温药汗之,汗之不歇,不妨寒热下之。夫下利治病等药在下品,药性凶毒,专主攻击,不可恒服,疾去即止”。一般的瘴气称之为热瘴。而也有冷瘴、哑瘴等。《瘴疟指南?辨证?冷瘴》云:“冷瘴,其证恶寒发颤,发热,头或痛或不痛,或呕吐或不呕吐,胸膈痞闷,身重,腰痛脚软,或先寒后热,或先热后寒,寒时虽厚衣被不能温,热时虽臣冷地不能凉,或水渴饮水,或一日一发,发时多,退时少,或间日三日一发。所兼之证极多,不能尽述,惟以其有寒,谓之冷瘴。有阴有阳,故谚有云,冷瘴必不死。此瘴之轻者也。”《瘴疟掼?辨证?痖瘴》:“痖瘴,瘴病初起,发热头痛,或呃逆或不呃逆,兼证虽多,惟以其神昏不能言,但臆噫作声,或全不作声,谓之痖瘴。此热瘴之甚者。故谚云,痖瘴无不死,为不治之证也。”可以说瘴分寒热,是临床上治疗的需要。

  三、中蛊

  中蛊也是古代瑶族地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。古代瑶族地区有“蛊毒之乡”之称,清代谢云修的《义宁县志》及杨家珍的《天河县乡土志》均有灵香草能辟“蛊”的记载。

  蛊,是一个古代法律和医书中记载的最使人迷惑的“毒物”,早在殷甲骨文中已有这个蛊字。广西地方志书《岭外代答》、《桂海虞衡志》、《赤雅》等书对瑶族地区的蛊毒均有记载:认为蛊是将许多虫蛇之类置于一个器皿中,任其互相啖食,直到最后只剩下一虫或蛇,就叫做蛊,人为地将蛊置于食物或其他器物里,使人发生中毒,就叫做“中蛊”,有急蛊与慢蛊之分,其症状为“归或数日,或经年,心腹绞痛而死”,“或腹中搅痛,或吐逆不定,面目青黄,老者指甲紫黑”。

  蛊之本义,应为人体内的寄生虫。《说文解字》云:“蛊,腹中虫也。”按此义,大凡腹中有虫为寒之病症,皆可呼为蛊也。《周礼秋官庶士》:“掌除毒蛊”即此义也。蛊病,即为寄生虫病。古人之造蛊害人一说,从大量资料与史实来看,可疑之处颇多,很可能是前人由于科学技术水平低下作出的主观臆断。

  随着人们认识的逐步加深,瑶医逐渐认为“蛊”与“毒”通,是一种毒性较为猛烈的毒药,称中此毒为“中蛊毒”。另外从瑶医对疾病的描述来看,“蛊病”除包括一些食物中毒、细菌为害的胃肠道疾病外,还包括某些晚期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病症。

  从“蛊毒”中人后的表现来看,与一些食物中毒颇为相似。《本草纲目》载:“悔师方云,凡中蛊毒,或下血如鹅肝,或吐血,或心腹切痛,如有物咬。不即治之,食人五脏,即死。欲知是蛊,但令病人吐水,沉者是,浮者非也。”《续名医类案》云:“生甘草五钱,煎汁半杯温饮之。入咽即吐,初中蛊毒入腹未久,其虫未生,得吐即出矣。如恐未尽,再煎五钱服之。加麻黄半盏更妙。”又云:“食不辍醋,蛊不入肚。又肘后方云,马兜铃藤能逐蛊从小便出,用至十两,水一斗,酒二升煮开,分三服,不瘥更服。”从临床表现到处理原则,再到预防措施,均与食物中毒相近。《本草纲目》载:“吉利草类石斛根类芍药。吴黄武中李俣以罪徙合浦。入境,遇蛊。其妈吉利取此草解之。遂以为名。”不难看出,此处“蛊”,可能是一种毒虫叮咬的病症。《续名医类案》:“蛊毒在上,则服升麻吐之;在腹服郁金下之,或合升麻郁金服之,不吐即下。李侍郎寿,初为雷郡推官,鞠狱得此方,活人甚多”。这与现代治疗各种中毒病症的方法是一致的。

  《医宗必读》说“蛊胀者,中实有物,腹形充大,非虫即血也”。《证治要诀》指出“蛊与鼓同,以言其急实如鼓,非蛊毒之蛊也。”《肘后备急方卷四》描述到“若唯腹动瓣水声,皮肤黑,名曰水蛊。”此处“蛊”与“鼓”、“臌”相通,指“鼓胀、积聚”一类难治性腹部胀大的病症。

  《岭外代答》亦记载:“广西蛊毒有二种,有急杀人者,有慢杀人者,急者顷刻死,慢者半年死”。从症状上描述类似瑶医 “铁鼓”、“毒气”,即现在的肝癌、胰腺癌、胃癌等。

3页 上一页  [1] [2] [3] 下一页 

  • 上一篇:
  • 下一篇:

疾病搜索
最新提交预约记录
妈咪宝贝问吧精华区
怀孕40周
1 2 3 4 5
6 7 8 9 10
11 12 13 14 15
16 17 18 19 20
21 22 23 24 25
26 27 28 29 30
31 32 33 34 35
36 37 38 39 40
东亚医讯 亲亲宝贝健康卡
疾病预防
预防接种 婴幼儿 小儿肺炎
新生儿 孕妇 小儿哮喘
小儿多动症 小儿急症 婴幼儿腹泻
小儿肠炎 小儿感冒 更多儿科病

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
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