瑶医病理理论
来源: 作者: 日期:2010/10/20 11:58
病从口入人人皆知,但病从鼻入却少为人知。人一出生就要呼吸,呼吸停止生命就会终结。人白天要呼吸,夜晚要呼吸,睡时醒时都要呼吸,好环境要呼吸,坏环境也要呼吸,即使在有臭、有毒、有害的地方,呼吸也不能停止。呼吸的第一关并且最重要的器官是鼻,鼻有过滤、消毒和杀菌的特殊功能和作用。鼻若患病,就容易渐渐失去其过滤、消毒和杀菌的功能和作用。鼻一旦失去这些功能和作用,就很容易把那些不清洁的气体吸入到人体中去。这些有毒有害的东西一旦被吸入人体,由肺到肝,经过血液运行到全身各处,哪个部位功能薄弱,这些有毒有害的物质就会在哪里积聚,日积月累,久而久之便会出现病灶。
例如,有的瑶医认为癌症大多数是因鼻炎发展而成的,如鼻咽癌、肺癌、脑癌、肝癌、食道癌、乳腺癌、血癌、骨癌等,认为鼻炎是多种疾病和多种癌症的罪魁祸首,提倡治疗癌症要先治鼻,当然这种认识的科学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。
但值得一提的是,在此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各种鼻疗方法可以治疗全身多种疾病,其实际意义是重大的。根据鼻关总窍论,在临床实践中发展了鼻吸、鼻嗅、塞鼻、取嚏、烟熏等诸多治疗方法,临床应用范围很广,可以治疗急慢性鼻炎、头痛、鼻渊、鼻衄、鼻息肉、上呼吸道感染、心脏病、呃逆、腹泻、哮喘及眼结膜炎等多种疾病。
六、诸病入脉论
瑶医病理理论之一。脉,指筋脉,瑶医所认识的筋脉与中医的经络有相似之处,但理论远不如中医的“经络学说”完备。瑶医学认为筋脉可运行“气”和其他生命物质,并能发挥沟通人体内外、联系各个器官的功能活动,人体内外无处不有筋脉,固瑶医有“百脉”之称。中医学认为经络是人体特有的结构和组成部分之一,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,是沟通人体内外、上下的一个独特系统,内属于脏腑,外络于肢节,无处不到,遍布全身。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、奇经八脉、十二经别、十五络脉,及其外围所连系的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。
瑶医认为无论何种疾病,不论从外而病,还是从内而病,病邪都是通过全身的筋脉在全身播散、传变,侵犯人体各处。因为筋脉是人体一切生理物质存在、运行之依托,亦是病邪稽留之载体。筋脉分大小,疾病初起,病位表浅,病邪停留于大的筋脉;久则病位深在,病邪逐渐深入小的筋脉。例如,有些疾病在筋脉的某一点上可有明显的压痛或硬结,或有色泽的变化等,治疗通常采用疏通筋脉的方法来进行治疗。
根据诸病入脉论,在治疗上可以通过筋脉脉道的开启,将病邪排出体外,调节机体平衡,使人体恢复健康。瑶医在具体治疗方法上往往采用疏通脉道、开启筋脉的刺血、刮痧、梳乳等疗法。如刮痧法适用于中暑以及风寒邪气侵入机体而引起的头晕、胸闷、恶心、吐泻、肢体痹痛等症;刺血疗法可泻热祛邪、通络止痛、祛瘀消肿、调和气血、镇静安神;梳乳疗法可治疗急性乳腺炎等乳房疾病。以上疗法操作简便易行,疗效迅速,无毒副作用。
七、百体相寓论
瑶医病理理论之一。任何事物总有一些易被人们感知的外在表象,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古代,人们只能运用自身的感知能力,有目的地猎取事物那些变化不定的外在表象,又通过归纳综合,以认识事物的固有属性。瑶医学对疾病的认识,由于受到当时社会历史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,只能从整体宏观来描述,并在自然哲学指导下,多采用取象比类、相应推理的方法,来说明生理、病理、诊断、治疗及防病保健等各方面的问题。
取象是通过感觉器官来获得外界物体的一些特性,从而概括出完整而生动的特定形象,并把从特定事物中所得到的认识,深刻而具体化,从而了解特定事物的表象与其内涵特性、内部结构的关系,实体与表象的关系,事物本身与其外界各事物的联系和制约关系等等。而比类、相应则是从复杂事物中按照它们的相似性质加以对比分类,得出系统的认识,从而发现其规律。
对于人体的生理、病理等方面的认识,瑶族先民是通过自身的感官,即眼、耳、鼻、口、身等器官的功能来实现的。他们通过口问、身试、眼看、耳听、鼻嗅,以从触、视、听和嗅等方面获得人体生理或病理状态下的一些特性,并经过归纳、整合,使外观之象与实体的变化内外相联系,然后将所取得的结果与实践再结合,验证其真伪,总结其规律。
经过长时间的观察、分析,瑶医认为人体整体与局部之间存在着互相包容的联系,即一方面整体统帅局部,人体是一个高度统一的有机整体,任何一个局部都是整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,人体某一局部的病变,都是整体生理机能失调的反映。另一方面局部也反映整体,整体的功能状态,可以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于每一局部,使每个局部都能体现整体,甚至体现其他的另外一个局部。换言之,就是人体的每一部分都包含了其他部分,同时它又被包含在其他部分当中,各个部分之间相互渗透。局部中包含整体,整体由局部组成,人体每一相对独立的部位都是整体的缩影,含有整体的信息,局部的病因可以导致整体的功能紊乱,整体的功能紊乱又可以导致局部的功能伤害。瑶医将机体局部与整体的这种关系,精辟地归纳为“百体相寓”,实际上这种“百体相寓”就是一种古老的“全息观念”。
人体的某一部位器官都是人体多个部位的集中反映,在该部位上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着身体各部位的对应点,如人的瞳孔、鼻子、耳朵、舌头、手、足、掌等,都集中有整个人体的对应部位。例如瑶医的目诊,瑶医目诊是通过观察眼睛的各部位的形态、结构、颜色的微细变化来诊断全身疾病的一种诊法。在这种特殊诊法中,瑶医认为,左眼上的各种信号反映身体左侧的疾病;右眼上的各种信号反映身体右侧的疾病,并形象的划分为多个区域与身体各部位相对应,凭此诊断全身疾病。另外,甲诊、手诊、面部诊、舌诊等也都体现了“百体相寓论”。
“百体相寓论”的提出,丰富了瑶医学的理论,提供了更多的诊断与治疗途径和方法,开辟了新的临床领域,为瑶医学的发展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空间。
八、症同疾异论
瑶医病理理论之一。瑶医的症不同于中医的症、证,也不同于西医的病。瑶医所谓的症与疾的关系,也就是相当于症和病的关系问题。西医以病统症,中医以证说明病,瑶医则是以症释病、以症统疾,将一大类的病统称为症,在症在基础上再分疾。
如瑶医将内科病归为十五症,六十六疾,其中痧症就有数百种痧疾。外科,瑶医分为10大类症,有水毒、热毒、疮毒、血毒、毒结、风毒、虫毒、外伤等,在每一类症之下又分为多种不同的病,如热毒症中又有无名肿毒、瓜藤痛、螃蟹差等。血毒症中又分为破伤风、红丝疔、红绿疔等。再如妇科,分为7大类症,有痧类症、经乱症、胎气不固症,胎气不顺症等等,每类症下又有多种不同的病,如经乱症中有月经漏,血山崩、月经痛等不同的病。儿科归为五症,十五疾,其中风症就包含有“鸡爪风”(相当于小儿惊风)、“猪婆风”(相当于小儿癫痫)等等。由此可见瑶医的症是一类疾病的总称,瑶医的疾、病才是一种具体的病。瑶医的症是从病性、病因上来总结与概括的,瑶医的疾则是疾病的部位和症状的具体体现。因此瑶医疗疾、治病,不仅兼顾病因和病性(即“症”)在各部位表现的共性与特点,更重视对局部“疾”、“病”的治疗。确切地说,瑶医诊疗既要考虑疾病病因病性的普遍规律(即“症”),又要兼顾疾病在具体部位的症状和体征的特殊性(即“疾”)。因此,在临床上瑶医一般先确认症的分类,然后再确定属于哪种病,而后则主要针对病处方用药。因为症毕竟是病的外在表现,病才是内在本质的因素,外在的症是容易变化的,也容易出现假象,而病则是稳定的。针对病进行处方用药更有利于治本,效果也更要可靠一些。如外科的血毒类症,破伤风与血弥疔就是两种不同的病,总的治法要清除血中的毒,
但是对破伤风和血弥疔,具体用药就会有许多差别。而且,对症治疗,症变了,用药就要相应改变,这有时候会改变治疗方向,不利于巩固疗效。而对病治疗,药物大体是相对固定不变的,一贯到底,这样更有利于疗效的巩固。在临床实践中只要认病准确,尤其在取得疗效后,方药不宜做大的改动,这样效果会更好。
| 疾病搜索 | ||||
| 最新提交预约记录 | |||
| 妈咪宝贝问吧精华区 | |||
| 怀孕40周 |
|
| 东亚医讯 亲亲宝贝健康卡 |
|
| 疾病预防 |
|
